首页 > 资讯 > 宏观 > 正文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22)量子专题(6):“人类‘时停’时,量子的相对位移”

2023-08-01 02:08:36来源:哔哩哔哩  

书接前文,这篇继续讨论“量子”在“时间”上“混乱”的缘由——“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量子”的影响——“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使得作为“被观测者”的“量子”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高于作为“观测主体”的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并使得“引力失衡”程度更低的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处于或近似处于“时间停止”状态时,“时间正常流动”的“量子”类“被观测者”发生相对位移——“变化”的情况。 

在上篇文章中我讨论了——“观测主体”所含能量单位削弱了“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为“被观测者”带来的引力失衡;“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故双方的引力失衡总值相同;“被观测者”所含能量单位削弱了“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为“观测主体”带来的引力失衡——这三种情况。

在这三种情况中,导致“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宇宙间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要么对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和“量子”这类的“被观测者”均不产生显著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要么会使得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的引力失衡程度或“平均”引力失衡程度低于“量子”类“被观测者”。


(资料图)

“引力失衡程度”是“时间引力作用规则”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量,在现实物理环境中物体发生“变化”——相对位移的先后顺序与其“引力失衡程度”有关,遵循着“引力失衡程度高的先动,低的后动,不失衡的不动”这样一条原则。

当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的引力失衡程度或“平均”引力失衡程度低于“量子”类“被观测者”时,在引力失衡程度更高的“量子”类“被观测者”因自身引力失衡而发生相对位移、产生“变化”、“时间正常流动”时,引力失衡程度更低的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就会因为自身引力失衡程度较低而无法发生相对位移、无法发生“变化”、进而处于或近似处于“时间停止”状态。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明显地,由于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无法发生相对位移、无法发生“变化”、处于或近似处于“时间停止”状态,所以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无法“认知”与“观测”引力失衡程度较高、能够发生相对位移、能够发生“变化”、“时间正常流动”的“量子”类“被观测者”。

不过,这里就有一个非常简单却极度重要的问题——

虽然引力失衡程度较高、“时间正常流动”的“量子”类“被观测者”不能被引力失衡程度较低、处于或近似处于“时间停止”状态的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我们,“认知”与“观测”——但“量子”类“被观测者”——它们不能被“认知”与“观测”就意味着它们“没有”因为自身引力失衡而发生相对位移、发生“变化”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量子”类“被观测者是否”因自身引力失衡而发生了相对位移、产生了“变化”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不会因为我们——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参与“认知”与“观测”与否而发生改变,只要“量子”类“被观测者自身引力失衡,那么不论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进行“认知”与“观测”与否,“量子”类“被观测者都会相对位移、发生“变化”。

我们还是在下图——模型《122》-1的基础上来说明一下吧:

在上图《122》-1中存在一个用于指代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与一个用于指代“量子”类“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这两个物理结构与模型《118》-1中的物理结构的指代对象、被定义的物理含义、产生的物理作用效果完全一致,可以认为是将模型《118》-1中的物理单位搬运至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物理环境中进行分析时得到的模型。

——在此之上我们进行分析:

由于导致“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的因素——宇宙间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并且发生的具体位置不可被精确预测——

至少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来说不能掌握宇宙中每一个基本物理单位与其他所有剩余物理单位的相对位置关系、达成实质上的“拉普拉斯的恶魔”的情况,也就因此不能知晓每一个基本物理单位是否引力失衡、有无相对位移的倾向、有无相对位移空间、发生相对位移的优先顺序如何、是否发生相对位移、发生相对位移导致的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具体出现何种改变,然后对这些改变做出准确预测。

——所以,在缺乏以上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近似地假定宇宙间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在整个宇宙空间中均匀地——至少是相对均匀地——在引力自适应平衡协调的作用下确实可能达成相对均匀地——随机发生。

由于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了,“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和“真空零点能”——“虚粒子对”生成的原理同根同源,在一些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可作近似替代——所以我们将这些随机发生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改变抽象为随机出现的“真空零点能”——也就是“虚粒子对”,并将这些“虚粒子对”绘制于模型《122》-1上——

现在,我假定一个“虚粒子对”于《122》-1上随机生成,于是有下图《122》-2: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上图《122》-2中,可以随机生成的“虚粒子对”生成于了“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中间的区域,但该“虚粒子对”实际上可能生成的区域就如同之前所述的那样是完全“随机”的,它既可以生成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也可以不生成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模型《122》-2中的“虚粒子对”生成的位置只是我从若干随机位置中进行抽选产生的结果,即使进行位置抽选时抽到了别的位置,那也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

——在此之上,为了方便之后的说明,我以实线方框将“虚粒子对”框出则表示目前该“虚粒子对”在实线方框的位置存在,而用虚线方框将“虚粒子对”框出则表示该“虚粒子对”它“曾”于虚线方框的位置存在,所以我用实线方框将《122》-2中的“虚粒子对”框出,于是有下图《122》-3:

——而在上图模型《122》-3中,“虚粒子对”的凭空生成会对“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同时产生影响。

话虽如此——

虽然理论上“虚粒子对”的凭空生成会对“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同时产生影响这点没错,不过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分析过了,无论“虚粒子对”具体生成于哪,要么它对“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产生的作用均弱到可以忽略不计——在讨论它对“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的影响时近似地可以视为该“虚粒子对”没有生成,要么便会使“量子”这类的“被观测者”的引力失衡程度高于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的引力失衡程度或“平均”引力失衡程度。

故而,此时,在“时间引力作用规则”的影响下,“量子”这类的引力失衡程度更高的“被观测者”在因“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而发生“变化”时,其发生“变化”的优先顺序高于引力失衡程度更低的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并且在“量子”这类的引力失衡程度更高的“被观测者”在因“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而发生“变化”时,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会处于实质上的“时间停止”状态。

——由此,我们在模型《122》-3的基础上画出“量子”这类的引力失衡程度更高的“被观测者”因引力失衡而发生相对位移——为了简化模型讨论的复杂程度,这里我们暂且还是只将“虚粒子对”对外施予的物理作用效果考虑为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削弱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就暂且不纳入考量——而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因引力失衡程度不够高而暂且维持“不变”的情况,于是有图《122》-4如下:

在上图《122》-4中,虚线橙色圈代表的是“虚粒子对”生成前,未受到“虚粒子对”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的用于指代“量子”类“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的“原本”位置,实线橙色圈代表是“虚粒子对”生成后,受到了“虚粒子对”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影响的用于指代“量子”类“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的“现在”位置,红色箭头代表的是相对位移方向轨迹。

从图《122》-4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虚粒子对”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下,用于指代“量子”类“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向其发生了相对位移,而在此期间,用于指代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则处于实质上的“时间停止”状态,维持“不变”——这就是一个随机生成的“虚粒子对”——宇宙间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这种随机发生的引力作用改变的情况“单次”发生时对“量子”类“被观测者”与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产生的影响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导致“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的缘由——宇宙间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发生之后,它们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改变导致的环境引力失衡的状况会迅速地被“引力自适应平衡协调”抹平而消失——反应到现实情况中去就是“虚粒子对”凭空生成之后又会迅速地自行湮灭,因此一对“虚粒子对”生成以后只会带来致使“量子”类“被观测者”发生相对位移的影响。

——然后,很明显地,在现实情况下,宇宙间有着无数的源质与能量单位,它们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每时每刻都在无数的地方发生——因为这样的缘故宇宙间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肯定不可能只发生一次,在“单次”行为结束之后不会停止而是会继续不断地发生下去——反映到现实情况中去就是在一对“虚粒子对”湮灭之后,另一对“虚粒子对”就又会在别的位置随机生成、随后随机湮灭、再生成、再湮灭,由此循环下去。

现在,我们将这样的现实情况还原至模型中去,在模型《122》-4之后,原有的“虚粒子对”自行湮灭,新的“虚粒子对”又会自行生成并使引力失衡程度更高的“量子”类“被观测者”发生相对位移,于是有下图《122》-5:

——然后有《122》-6:

——《122》-7:

——等等。

从模型《122》-4到模型《122》-7中我们可以把“量子”类“被观测者”的运动轨迹单独剥离出来,并且从“量子”类“被观测者”的运动轨迹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件事情——只要“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导致“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宇宙间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因自身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改变的情况——足够随机并且次数足够多,那么“量子”类被观测者实际可能存在的位置就会大体地被约束在一个范围以内,如下图《122》-8:

在上图《122》-8中,黄色圈以内的范围就是用于指代“量子”类“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实际可能存在的位置的范围了。

——然后,我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在“量子”类“被观测者”发生相对位移的这一整个期间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都因引力失衡程度较低,无法发生“变化”、不能相对位移,处于实际上的“时间停止”状态,所以以我们人类及我们人类制造的仪器设备去对“量子”的“时间”进行测算的结果就是,在一瞬之间,“量子”存在的位置不是某个具体的点,而是一整个相对位移轨迹范围——这就是“量子”以概率的形式存在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下篇文章再说吧。

又写了5K字,累了,溜了。

以上。

标签:

相关阅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