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高科技创造新速度 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调研

2019-06-24 16:18:31来源:经济日报  

作为祖国西部最具潜力的开发热土之一,2005年,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迎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应运而生。自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成为青海省改革开放活力强、发展质量效益高的区域。在试验区内,企业利用科技创新盘活资源、提质增效,撑起了试验区一片绿色、生态的新天地。

地域辽阔、遍地资源,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聚宝盆”。

近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努力,创造了园区发展的新速度。

延伸农业产业链

说起柴达木盆地的宝,首先要提特色农产品。这两年,这里的红黑枸杞、藜麦等农产品受到市场追捧,枸杞果酱、纯枸杞羹、枸杞浆、枸杞花蜜等由枸杞衍生而来的加工食品也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

记者在格尔木云朵枸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这是一家集枸杞种植技术开发、收购、加工与深加工为一体的生产型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签约枸杞种植户,按照出口欧盟有机标准、绿色枸杞标准进行种植管理。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标准干果精选加工、枸杞果酱系列产品、枸杞花蜜加工生产线。据悉,其枸杞干果、果酱系列产品已通过ISO9001、ISO2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这几年,公司抓住循环经济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开发红枸杞干果、免洗干果、黑枸杞干果、枸杞果酱、枸杞花蜜等产品,其中深加工产品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其中干果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公司总经理张凤萍说。

延伸农业产业链,聚力开发农业新产品。记者近日在青海柏丽姿日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面膜生产包装车间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自动化的生产机器前紧盯机器运转,一袋袋面膜通过传送带运到包装车间。工人们按照产品型号进行分类包装,月产量约50万片的面膜又让公司多了一个细分品牌。

青海柏丽姿公司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的黑枸杞、昆仑山冰点矿物质水、察尔汗湖盐类资源为主要原料,建设了年产4万瓶洗发剂、10万袋足浴盐等产品的生产线。

“目前公司已获得6个专利,分别为:矿物盐沐浴盐生产用加热装置、矿物盐洗发水生产用混合罐、矿物盐洗发水搅拌装置、矿物盐洗发水稀释罐、矿物盐洗发水乳化装置、袋装矿物盐沐浴露自动灌装装置。”柏丽姿公司负责人董楠说。

董楠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以黑枸杞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高原特色生物化妆品,拟申请10项专利,研发10余种产品。同时,公司后续计划以冬虫夏草、藏雪莲为原材料,以科技研发为带动,研发更多“天然”“无添加”的高原特色化妆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美丽的需求。

技改激活传统产业

说起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由“僵尸企业”到循环经济发展型企业的蝶变,更让记者为之感叹。

2008年,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刚落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时,那真叫一个“风光”: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底吹炉冶炼技术,不愁市场;员工数百人,厂区里生机勃勃。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4年,昔日热火朝天的西豫公司,由于产业链单一,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开始逐年亏损,还“沦落”到被青海省国资委列为“僵尸企业”。

2015年7月,其股东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投资2.9亿元对西豫公司实行技改,完善产业链。2017年5月,技改项目完成并投入生产,公司重新焕发生机。“降本增效”虽然只是4个简单的字,但对企业转型来说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公司电铅车间主任罗鹏翔感慨:“对我们来说,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技改,改变了我们的观念、革新了我们的产品,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和未来。”

现如今,走进西豫公司,可以看到干净的厂区、整洁的厂房、规范的操作、面带笑容的员工……

“通过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给了自己希望的同时,也给了员工无限的信心和动力。”公司董事长周华荣说。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23件,其中自主开发13件、转让获得专利10件,待授权专利3件,均为发明专利。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加大科技投入,多措并举助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工作,已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据海西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建国介绍:“自2015年以来,海西银保监分局立足地方实际,着力引导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主动加强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沟通协调,建立绿色信贷政银企三方联动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十三五”以来,海西州地方财政安排科技支出1.7亿元,科技投入的增加为全州科技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加快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海西州还制定出台了《海西州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院士工作站建设,给予经费补助,全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目前全州建立院士工作站共7家,占全省院士工作站的19%;拥有核心专家成员46名。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盐湖资源是柴达木盆地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特色资源。近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互为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先后攻克高纯镁砂、盐湖提锂、高性能镁合金等一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盐湖综合开发技术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2011年,科技部正式批准海西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进入首批41家国家级试点培育单位,2014年科技部第二批认定其为产业集群试点,是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非国家级高新区内的产业集群试点单位。

目前,海西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有入群企业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家,上市企业2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7家。如今,盐湖工业由采盐提钾向钾、钠、镁、锂、硼、锶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正在形成有强势企业引领、有“拳头”产品支撑、有先进技术保障的产业链和工业基础。

除了在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厂房、生产产品,这些年,在柴达木盆地上快速提升的还有发展理念。“服务也是生产力”“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盐碱滩上破土而出的创新精神、开放热情、探索魄力,成为这片开发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标志。2010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的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十三五”以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建设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截至目前,获得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15项、州级科学技术奖13项;海西州科技创新奖23项,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28项,其中省级98项、州级30项。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经协科技部副部长宋元红介绍,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先后出台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海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充分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目前,青海省海西州已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11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1个。创新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基础,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与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郑绵平院士、潘复生院士等15位专家为海西州科技顾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所在的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逐年攀升。2018年,海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27亿元、同比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实实在在的数字成为科技创新、动能转换、产业发展、经济加速的有力证明。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充分利用科技项目、平台建设、成果引进、技术交易、技术研发等方式,大力开展引技、引智、引资、引商工作,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玉宏

标签:

相关阅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