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宏观 > 正文

南京都市圈VS杭州都市圈:两强相争安徽“左右逢源”

2020-05-26 17:34:3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重庆西扩主城从9区扩到21区,成都东进成立东部新区……自2019年都市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城市格局正在发生巨变:以都市圈中心城市为代表,一轮强扩容启幕。

谁扩张势头最强劲?5月25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华夏幸福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从经济、产业、人口、公共服务、通勤等维度综合评判了30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结果显示,处于扩张型阶段的都市圈共8个,分别是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郑州、长沙、重庆、西安都市圈,潜力仅次于北上广深四大超级都市圈。

所谓扩张型都市圈,其共同特征是发展相对较快的中心城市在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的同时,已经发展到“外溢阶段”。即与中心城市空间毗邻、交通条件较佳的周边区域,开始成为承接第一轮产业和人口外溢。

杭州领跑扩张型都市圈,“数字自贸区”成型

根据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人口和交通便利化五大指标测算结果,在扩张型都市圈中,杭州是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其综合得分在30个中心城市排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近年来,在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产业带动下,杭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迅猛。2019年杭州GDP突破1.5万亿元,常住人口增加55.4万居全国第一,而且公共服务中的医疗领域得分明显靠前,显示出杭州这座新一线城市所拥有的潜在活力和配套能力,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也日益增强。

华夏幸福研究院运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杭州极限通勤人口发现,从杭州中心出发的1小时等时圈内,已经可以覆盖浙江嘉兴的海宁、桐乡以及湖州的德清;而在2小时等时圈中,则基本可以实现与杭州市全域以及上海、苏州、绍兴、宁波的联通。这表明,杭州市域内部已由主城向副城组团疏解,杭州都市圈已联动长三角城市圈。

未来,杭州都市圈要建设7个圈,围绕“规划共绘、交通共联、环境共保、产业共兴、市场共构、品牌共推、社会共享”,加快同城化。随着中央提出要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这将进一步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圈提供便利条件。

不过,中心城市杭州虽发展迅猛,但来自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力。以嘉兴为例,近年来其积极承接来自上海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的产业转移,与杭州的产业联系较上海而言正在逐步弱化。

报告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的背景下,杭州都市圈不仅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还需密切产业上的合作。

南京都市圈VS杭州都市圈:两强相争安徽“左右逢源”

今年一季度经济逆势增长的南京,都市圈发展潜力同样亮眼。据测算,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综合得分排名第六,稍逊于杭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南京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2018年其软件业务收入占到江苏省一半、全国约7.1%的比重。

从跨城出行的数据来看,南京与周边安徽马鞍山、滁州等城市的联系强度,反而要高于稍远一些的江苏省内城市。作为我国第一个规划的跨省都市圈,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都市圈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就会遭遇跨省域协调的挑战,其都市圈发展面临着长三角内其他都市圈,尤其是合肥都市圈的竞争。

按照官方规划,南京都市圈范围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以及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横跨江苏和安徽两省。同样插入安徽境内的还有杭州都市圈,有意将宣城等纳入自身势力范围。

两强相争,有趣的是周边中心城市的态度。比如,属于南京都市圈的宣城,又欲早日加入杭州都市圈;蚌埠也同时向合肥、南京两个都市圈发出“入群”意愿。

这显然是两地竞争下“左右逢源”的尝试,但杭州、南京分别在宣城一南一北,宣城自身支持接壤区域参与两地都市圈建设,并不会产生“排他性”,反而有利于成为衔接两个都市圈发展的纽带,在两大都市圈提供体制机制、产业规划等领域合作的“试验田”,这未尝不是展开更深一步合作的契机。

抓住双城经济圈机遇,成都都市圈东扩

凭借医疗等公共服务指标的优势,成都都市圈中心城市综合得分排第七名,位列扩张型都市圈前列。2019年成都GDP总量超过1.7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658.1万人,大幅增加25.1万人,常住人口人均GDP则达到103386元。

与杭州、南京都市圈不同,成都都市圈是以四川首位度最高的成都为中心城市,其公共服务与周边城市落差较大,因此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市域以内,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其他区域的外溢强度要弱于前者。

随着近年来成都持续代管周边县市,位于成都外围的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不少是过去撤县改区的区域,因基础设施和交通发展近年来前往中心城区的通勤热度持续增加。另外毗邻成都的德阳市中江县、眉山市彭山区与成都中心城区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来源:华夏幸福研究院)

成德眉资的同城化,被认为是成都都市圈发展的当务之急,2020年3月发布的《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力争到2022年区域GDP突破2.7万亿元的目标。

但成都都市圈同城发展仍面临着系列问题,首先是成都与东部的资阳等地存在较大的发展鸿沟,而临近的重庆都市圈作为直辖市,内部各区县的行政壁垒较小,财政统一,可调配资源较多,被认为可以相对更轻松的完成产业布局的调整,但成都则面临着较多困难。其次是由于地形的阻碍,成都过去长期没有发展龙泉驿以东地区,当地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需要的投入较大。

成都正在推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其中“东进”更是成都都市圈未来发展的首要方向。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新区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被认为是成都市摒弃传统“点状扩散、圈层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式,转向片区组团开发的标志。

从“1+6”升级为“1331”,武汉都市圈打破单中心格局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都市圈,武汉都市圈不仅是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域,更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报告选取的30座中心城市中排名第八。

武汉都市圈包括1个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及鄂州、孝感、黄石、咸宁、黄冈、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城市。该区域以不到湖北省1/3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省五成以上人口,创造了六成以上GDP。

从经济联系度来看,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的发展梯度明显、等级分明。第一梯度是中心城市武汉,对8个城市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城市间的吸引力,2019年GDP超1.6万亿;第二梯度是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孝感、黄冈,也是这次疫情中确诊患者仅次于武汉的地区,GDP约在2000亿左右;第三梯度是黄石、鄂州、咸宁,GDP均在1000—2000亿之间;第四梯度是地理距离较远的仙桃、天门和潜江,GDP均不足千亿。

从上不难看出,武汉都市圈是典型的单中心强核模式。龙头城市武汉一家独大,而周边8个城市加起来的经济总量也不及一个武汉,圈内小伙伴发展落差较大。以人口为例,武汉都市圈内仅有武汉是人口净流入地,2019年武汉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215万,而其他城市都是人口净流出地,难逃武汉的虹吸效应,其中黄冈人口净流出高达104.51万。

为增强都市圈协同效应,武汉重新调整了空间规划,将原来的“1个中心主城+6大卫星城”的模式,升级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1个未来城市”的“1331”城市空间结构。

哪个板块潜力最大?报告认为,过去武汉的发展主方向是向东和向南,2009年同时开建了4条城际铁路,其中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石、武汉至黄冈3条城际铁路都是该方向的。随着北部的天河机场辐射能力和产业外溢动力增强,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临空副城建设加快,北部将成为武汉都市圈发展的新增长点。2019年武汉天河机场吞吐量已超越长沙黄花机场,跃居中部第二。

标签:

相关阅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相关词

推荐阅读